从临床出发 中国AI医疗企业加速全球落地
21世纪经济报道陈若萌天津、深圳报道
导读
“未来AI医疗产品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整个临床工作流程的对接,方能真正应用到诊疗的各个环节中去,进一步缓解国际医疗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王振常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中国AI医疗加速出海
国内医疗人工智能的公司虽然相较于国外起步较晚,但是近三年来增长迅速,创业公司层出不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AI研发中心,其中一些企业更开始探索走出国门。具体情况如何?还将解决哪些问题?本专题将详细关注。(辛灵)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计算的技术突破,人工智能进入全新纪元,深度学习的出现更突破了人工智能算法的瓶颈。同时,由于全球都面临人口老龄化、医疗资源供需严重失衡以及地域分配不均等问题,催生了对医疗人工智能的巨大需求。IDC曾预测,到2020年,全世界医疗数据总量将达到40万亿GB,是2010年的30倍,随着医疗数据的不断增加,全球医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
国内医疗人工智能的公司虽然相较于国外起步较晚,但是近三年来增长迅速,创业公司层出不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AI研发中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近日在2018天津市放射学学术年会AI分论坛暨“AI领航者,推想100+”为主题的推想全球应用分享会上了解到,商汤科技、腾讯医疗AI实验室、体素科技等中国AI医疗的领先企业(机构)都在海外成立了研发中心、实验室,并与国外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加速中国AI医疗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全球落地。
而商汤科技、腾讯医疗AI实验室、体素科技等中国AI医疗的领先企业(机构)也都在海外成立了研发中心、实验室,并与国外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加速中国AI医疗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全球落地。
“中国AI医疗技术近几年发展迅速,虽然相较于美国起步较晚,但在一些细分领域的临床应用方面已经走在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前列。此外从总体上看,中国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成就与美国相差无几,这可能是中国现阶段最有可能超越美国的技术领域。”北美放射学年会医疗影像资源会主席EliotSeigel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AI医疗产品平衡供需矛盾
还需加强与临床对接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优质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以及就诊病人流向不合理一直是世界两大医学难题。在日本,每100万人中有52台MRI、107台CT,面对数目庞大的影像设备,人才缺口却很严重。“AI的引进将大大缓解日本这一紧张局面。”日本厚生劳动省医疗AI审查委员会委员、日本慈惠医科大学医院影像诊断科主任中田典生在上述论坛主旨演讲中表示。
西班牙赫罗纳图像诊断学研究院院长SalvadorPedrazaGutierrez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欧洲没有低剂量CT肺癌早筛政策的背景下,中国的医疗AI产品提供了一条利用传统X光胸片影像,快速、有效对肺癌进行早筛的方案。
鲁棒性(鲁棒是Robust的音译,是指控制系统在一定参数摄动下,维持其它某些性能的特性)、安全性和易用性是一个临床级别AI产品的必要条件。据介绍,推想科技InferReadCTlungg对于磨玻璃结节以及微小结节的敏感度极高,基本达到无漏诊,相比单纯的人工看片,也节省了医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据介绍,日本有着完善成熟的分级诊疗体系,推想科技的产品是唯一能够在这样的医疗体系中完成落地使用的人工智能影像产品。其在日本落地的第一家医疗机构是日本CVIS旗下的心血管专业影像中心CVIC。CVIS的CEO古泽良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了AI的帮助后,患者的影像会先发送给AI助手阅片,然后是放射科医生阅片,在CVIC医生进行检查之后出具报告。“经过这样的改进,从检查到出报告的时间由原先的4-7天缩短到2~3天,”古泽良知说,“这不仅节省了医生的时间,报告的质量也比以前更全面,同时推想的产品也非常易用,为医生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王振常肯定了目前AI医疗产品在改变医生工作模式上的表现,不过他也指出,目前的AI医疗还没有平台化的产品,大部分都是从单一的疾病入手,且绝大部分是肺结节;多数企业只强调数据集的数量,其实数据集的质量和标注的质量更为重要,而这又与临床医生的配合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的产品鲜有能做到与临床医生工作流程相匹配的;评价过于强调诊断效果,多数产品未提及评估过程,且评估指标各异;绝大部分产品未与业务系统集成,表现出的产品不成熟,加重了医生操作的复杂性;大部分产品在影像科室自建服务器和云端,忽视了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的问题,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未来AI医疗产品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整个临床工作流程的对接,方能真正应用到诊疗的各个环节中去,进一步缓解国际医疗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王振常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对此,国内另一家AI医疗企业汇医慧影尝试以影像数据切入,让AI贯通影像科全流程里,实现从筛查到诊断再到治疗和预后全部环节里,完成一个服务闭环。
2017年,汇医慧影对外发布了三款比较常用的用于筛查场景的以图识图产品,比如CT肺结节的检测、胸部DR检测和骨折的检测,其训练模型当中不光是有图像的信息,还加上了很多患者临床的信息、检验的信息以及愈后随访的信息,其AI产品不仅能够实现病灶定位和标注,还可以参与肿瘤的分期分型,并能给医生的治疗决策提供支持。
据介绍,目前,汇医慧影的产品已覆盖日本、法国、哈萨克斯坦、美国、印度、以色列等国家。与哈萨克斯坦最大的私立医院连锁集团签了合同,跟日本最大的云pacs公司确定在放射组学平台方面的合作,跟法国最大的肿瘤药公司达成了合作,将自身的领先技术推向了全世界。
从研发着力推动全球AI医疗技术升级
除了将自主研发的AI医疗产品推广到世界各地,不少中国的AI企业也在海外建立起了研发中心,并与当地的医疗机构、大学进行合作,希望借此推动全球AI医疗技术升级,逐步构建起全球AI医疗产学研生态体系。
今年2月,腾讯公司宣布旗下医疗AI实验室与英国移动医疗公司Medopad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双方将共同研究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临床应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智能化的医疗诊断和医疗服务支持。
“与英国移动医疗公司Medopad开展的合作,将会整合双方在移动医疗和AI技术方面的优势,打造国际一流的医疗AI解决方案。”腾讯副总裁丁珂曾公开表示,“同时,腾讯医疗AI‘国内+国际’同步开拓的发展模式,也有助于我们借鉴国际上最新最前沿的技术方向和国外成熟的医疗体系模式,探索人工智能在国内帮助完善分级诊疗、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上的突破。”据了解,腾讯医疗AI实验室采用的是美国-中国双中心模式,在硅谷、北京、深圳设立了三个分支,共同进行AI医疗的研发。今年7月,实验室的学术研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共有3篇论文分别被KDD2018、SIGIR2018、COLING2018三个国际顶尖学术会议收录,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医疗知识图谱中实体关系的发现和应用。
在刚刚过去的8月,人工智能平台公司商汤科技SenseTime也宣布在美国新泽西成立智慧医疗实验室,人工智能医疗领域的国际专家DimitriMetaxas教授加盟,并担任实验室医学影像分析首席科学家。此前,基于在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领域的领先技术,商汤科技已经将图像识别应用于多种肿瘤的计算机辅助诊断。随着此次北美智慧医疗实验室的成立,商汤将加速AI在医学领域的研发与应用落地,实现诊断、治疗、康复等医学全链条的覆盖,推动AI+医疗技术的发展。
该实验室是商汤科技在海外成立的首个医疗研究实验室,在专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探索的同时,实验室还将与美国东海岸的医疗、科研机构与企业等建立广泛合作,结合医疗健康场景的需求进行探索与实践,为医生、患者、医疗机构提供更为先进、便捷的辅助诊断、治疗、康复等AI技术与服务。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CEO徐立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商汤科技北美医疗实验室将作为一个开放的国际性平台,希望融合产业链上的各方优质资源在此形成创新和变革的合力,不断促进智慧医疗发展与国际科研实力接轨,最终为大众提供更普惠、更智能的医疗和健康服务。”
此外,推想科技公司日本分部副部长郭晓曦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目前公司正在为在日本建立技术团队做准备。此前,推想科技已经与东京大学的松尾研究室达成合作意向,与研究室一起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同时为研究室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而与日本庆应大学相关研究室的合作也在洽谈之中。“推想希望能集结更多全球AI医疗方面的顶尖人才,共同进行研发,加速产品迭代更新,也推动全球AI医疗技术的升级。”他表示。
推想科技CEO陈宽认为“AI+医疗”的研发仍然任重道远,“现在的医疗AI领域‘虚火’有点旺,缺乏行业统一标准与自律性,需要冷静下来,研发出真正符合临床需求的好产品,但这也要依靠有志于此的技术人员、临床医生及政府监管部门再鼓足劲儿烧一把‘实火’。”而未来推想也会与海外高校、研究机构展开更深度的合作,与全球的医疗专家一起,把AI医疗技术进一步推广,帮助全球医疗行业解决最民生的问题。
(编辑:辛灵,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联系:xinlingfly200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