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评丨“中职与普高课程互选、学籍互转”,如何实施是关键

时间 • 2025-09-07 19:35:31
分流
教育
发展
高中
职业教育

确保两者教育质量、上升机会的大体均衡,这样才可能出现双向流动。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中考普职分流”这一社会热点话题受到了民进中央的关注。据报道,今年民进中央拟向全国政协提交的大会提案中包含《关于尽快调整完善高中阶段“普职分流政策”的提案》。提案中建议,调整完善我国“普职分流政策”,从“刚性分流”转向“柔性分流”;淡化普职的区别,模糊分流的概念,从“普职二轨分流”转向高中阶段教育多类型发展,实现中职与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双向流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转换通道。

“中考普职分流”,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教育规划乃至人生走向,是近年来一个广受关注的教育话题。结合现实情况来看,民进中央提出的将普职分流从“刚性分流”转向“柔性分流”的建议,的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应该看到,对于目前实施的普职分流,社会的焦虑乃至争议不容回避。比如,不少人担心,在“五五分流”之下,一半的孩子在中考后就得确定人生跑道,这难免过早限制了孩子发展的可能性;而社会对目前职业教育质量的信任也有待提高。所以,我们看到也有一些声音要求调整目前的分流政策,包括日前就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取消中考普职分流,将直接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上移至高等教育阶段。

相对来说,民进中央提出的这一建议,应该是一种更契合当前现实,也更折中的方式。它一方面可以减少“刚性分流”的弊端,给孩子更多的选择可能,缓解社会的焦虑;另一方面,也利于实现普高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发展,而不是成为完全“割裂”的状态。这对于改变社会长期以来对普职教育的“二元化”认知,相信也有积极作用。

民进中央所做的一份调查显示,不少中职学校都以升学为取向。有的中职学校学生升学率近90%,就业率不到10%。在西部某省,中职毕业生直接就业的人数非常少,甚至有的中职学校学生100%升学。在此背景下,打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转换通道,促进融通发展,也有相当数量的现实需求。

事实上,从公开报道来看,关于“中职生和普通高中生学籍互转、学分互认”的规定和做法,在一些地方早已有之。如2003年,吉林就提出“允许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籍互转学分互认”;2020年初,山东也出台规定,探索逐步打破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学籍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生学籍互转、学分互认。

不难看出,为普职分流搭建互通桥梁,促进两者融通发展,是有着社会共识的。但具体如何实施是关键。比如,普职互通,是不是必须有“比例”的限定?像山东的规定,就有一个前提,“在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的地方”实施。“大体相当”该如何具体理解,是必须五五,还是四六也行?这方面,不妨允许各地充分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产业发展等实际状况来科学把握。

另外,要真正意义上实现普职融合发展,还得确保两者教育质量、上升机会的大体均衡,这样才可能出现双向流动。至少从目前来看,职业教育无论是资源投入保障力度,还是中职生的上升机会,都还有极大的改善空间。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也提出,要畅通升学渠道,高质量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完善职教高考制度,扩大职业本科、应用型本科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计划。这其实是真正促进普职融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而一些地方早已有之的普职融合发展实践,未能形成可观的成果,或许与此有关。

总之,普职融合发展、“柔性分流”,不应该是搞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大杂烩”,它应该是为两者搭建互通的桥梁,让更多孩子们都有选择理想的人生出彩的机会,看到更多的未来可能性。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朱昌俊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