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一线城市出台“抢人”政策!怎样知道自己算不算人才?
我们每周摘取21知道-“问答”平台的热门问题,助您读懂新闻背后的商业逻辑与投资机会。
21知道——汇聚顶尖财经记者的问答平台
1
4大一线城市出台“抢人”政策!我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算不算人才?
周慧,政经科技记者
上周还专门请教过上海交大的陆铭教授,如何界定人口和人才。陆教授称,经济学意义上,没有人才和人口的界定,也不会根据受教育程度和收入高低限定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于技能互补性,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都是城市所需要的,都是人才。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不同劳动力之间具有互补性。
随着近两年中国人口红利的锐减,中国的大多城市开始意识到人的重要性。大城市的政策制定者认为,高技能人才越多越好,一边在严控人口底线,同时也拉起“引进人才”的大旗,而这些政策又直接跟户籍相关,所以人才政策颇受关注。
至于如何界定自己是不是人才,从这两周上海和北京新出的人才政策来看,所谓的政策意义上的“人才”,比如某些城市大概是月薪超过同城人均收入的N倍才算人才,某些城市符合是十三类战略产业需求的才算人才,某些城市本科毕业才算人才,某些城市你去投资N万才算人才。除了关乎户籍,城市甚至还会根据人才的学历、成就等来给予资金、住房补贴。总体来说,二线城市对人才政策的界定更为宽泛,深圳也很友善。
另外除了不同城市有不同的人才界定,在乡村振兴的政策中,官方也强调人才是关键,呼吁热人才回农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也是鼓励吸引有志于乡村发展的,懂生产、技术、市场等的专门人才到农村去。
3月26日在上海人才工作大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上海的发展既需要金领、白领,也需要蓝领。这个表态可以看一下。
有更多关于电商、旅游和体育消费的问题,你可以《点击这里向作者提问》
2
如何看待融创拿下乐视影业的控股权?目的何在?老孙在这次的乐视投资中算不算失败?
吴燕雨,文体产业记者
这件事要分成两块来看。
首先,老孙承认了投资乐视是错误,但他多次明确表态,对乐视影业是看好的。在乐视系的几块资产中,乐视影业无论对乐视而言,还是对投资者、行业而言,都算的上是一个优质资产了。
为什么?
先看估值,融创去年12月增资乐视影业那次,估值是按30亿算的。而乐视影业在此前注入乐视网的时候,估值是98亿。短短一年多,乐视影业变了吗?其实没有,影片照常制作、上映、分账。即使去年的几个片子,票房表现不如2016年,也不至于在一年之内估值缩水这么厉害。所以,老孙用一笔很少的钱接手了乐视控股的部分股份,成为了第一大股东。这笔生意是划算的。同期,对比下行业里其他影视公司的估值,您就更明白了。
再看公司。乐视影业2016年的业绩很好,在五大民营电影公司里,排在很靠前的位置。但去年遇到问题,一方面几个片子票房不好,另一方面,受乐视风波的牵连,资金上出现了比较大的缺口,影响了好多业务的开展。但核心团队比较稳定,去年619上海电影节的时候,乐视影业战略有一次升级。简而言之就是从电影公司,变成一个文娱产业公司,做的内容产品从电影变成了以IP为核心的多文本,包括但不限于电影、电视剧、网剧、动漫、游戏等。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团队想得清楚,空间其实不小。
最后看下两方的业务契合度。老孙有几次都提过,未来要做“美好生活”。这几个字其实已经是个信号了。融创地产要升级,未来地产商都要跟文旅结合。双方是有能力把旗下资源做整合,并且发力文旅生态的,比如IP乐园,智能客厅...
有更多关于电影、电视剧、综艺娱乐的问题,你可以《点击这里向作者提问》
3
如何看待一些长租公寓平台大量“收编”低价房源,然后高价出租的做法?
张晓玲,高级记者
目前长租公寓包括“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运营模式。所谓集中式,指运营商将整栋楼(商住公寓、农村集体用地等)甚至拿地开发为长租公寓并进行出租;而分散式,指的则是运营商在普通居民区分散拿下个人房东的出租房源,进行标准化装修配置后再以公寓品牌对外出租。
这两种模式,前者如万科泊寓、龙湖冠寓、旭辉领寓等大型房企运营的长租公寓品牌,后者如链家旗下的自如公寓品牌。
作为盘活住房存量的生意模式,长租公寓是从“包租婆”个人房东到机构房东转变的过程,低价收编、高价出租,赚取租金差,确实是当前大部分长租公寓的主要收入和盈利来源。
但价格高低是相对的,作为高度市场化的行业,长租公寓也是在市场中与其他所有出租房竞争,其租金水平主要是由市场在起决定性作用,经营者并不能“漫天要价”。随着政策鼓励农村集体用地入市建成租赁,自持地块的增加,以及租赁住房金融化的支持,长租公寓有望降低成本,完成商业闭环,其租金会进一步市场化。
对于租客而言,可以综合地段、设施、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在充分比较后选择性价比较高的公寓品牌。
有更多关于地产、金融、租赁、城市运营的问题,你可以《点击这里向作者提问》
4
贷款买房利息越来越高,银行普遍额度紧张,钱都去哪儿了?
侯潇怡,金融版记者
您这个问题若要认真讲起来其实很大,可能可以讲几条稿子了。我在此只能做简单回答,权做向您分享一点我的思考思路。
第一,要问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社会上流通的钱是怎么来的。当然这个问题也很复杂,和我们的GDP、贸易、债务等等都相关,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国家或者说央行会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社会上流通的货币量。那么现在我们国家的货币政策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相较于之前几年相对宽松,近两年社会上的钱总量上本来就紧了。
第二,买房利息高是因为什么?是因为对房市的调控,如果房贷利率一直很低,那么大家还是会蜂拥而上去炒房。大大明确说了,房子是用来住的。所以为了抑制之前的房地产泡沫,控制房市,房贷利率节节升高,从结果上看,调控是有效果的。当然房贷利率变高和银行额度紧张完全没有关系么,我觉得有一定关系,但是出发点还是为了调控房市。把那部分投机、炒房的人极大程度的抑制他们的需求。
第三,银行额度紧张的问题,回到第一点,首先考虑宏观调控因素,钱本来就少了,额度本来就被限制。然后考虑目前的整个金融业面临的监管整顿、资管新规,之前影子银行是很庞大的,许多信贷需求通过表外渠道放出去,可是现在行不通了。表外规模极大的被收缩,那么许多业务就要流回表内。包括之前的一些信托等通道也行不通了,地方债也被严控规模。大家对于资金的需求向银行表内信贷去集中,那么银行的额度就显得更加紧张。
简单来说一个也许不那么恰当的比喻,本身路就少了,还变窄了,可是车还是很多,所以更堵了。
有更多关于货币政策、房贷、消费金融的问题,你可以《点击这里向作者提问》
5
CDR这种方式存在什么风险吗?为何美国都实行那么久了,我国还迟迟不推出?
辛继召,金融版记者
个人的观察,存托凭证现在已经是各国比较普遍的一种融资工具了,但它最早创立的目的,是规避一些国家限制直接海外融资或海外投资的,存托凭证是为了境外公司在本地融资(仍属海外融资),为境内投资者从事海外投资所用。
根据媒体报道,第一批中国存托凭证包括八家:BATJ四家、携程、微博、网易、舜宇光学。这些公司的实际经营主体、业务都在国内,但却无法在内地上市,只能去美股或港股上市,境内投资人无法投资。这些企业大多设置了VIE架构,需要再绕一圈回来。
CDR可能面临的风险是:
一是、外汇结算问题。如果CDR用美元结算,会否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地位和进程,如何处理与资本项下管制的关系;如果人民币结算,会造成类似A、B股的问题,一只股票两种价格。
二是、估值问题如何解决。境内外公司市盈率差异比较大,特别是科技类公司,美股市盈率远低于A股,境内外对CDR的炒作风险应当如何监管,流通性如何安排、如何避免跨市场套利都需考虑。
三是、CDR所需要的法律环境还不健全。例如信息披露制度,美股和港股的信息披露制度,监管制度相对严格,以CDR形式出现在A股市场,应当遵循何种监管标准。
目前第一批CDR公司都是头部的明星公司,若此后CDR上市公司达到境外标准但不符合境内上市标准,应当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目前尚未有解决方案。
有更多关于金融、资管、Fintech的问题,你可以《点击这里向作者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