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公益组织,给子然带来了哪些改变?|《我的二本学生》连载
(图片来源:千图网)
“阡陌的述说”继续连载文学作品!
本期连载的是《我的二本学生》
作者:黄灯
“看见他们”
“看见更多的年轻人”
梁鸿贾樟柯韩少功
—特别推荐—
“哪怕二本院校的孩子”
“还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中国二本院校的学生
从某种程度而言
折射了中国最为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
他们的命运勾画出中国年轻群体
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阡陌的述说2023.01.30阡陌的述说2023.01.30
11:07未知来源
播放
阡陌的述说2023.01.30音频:00:0011:07后退15秒倍速快进15秒
(
第四章
)
(
“导师制”——
子然和芳坤
)
阡陌的述说
希望他成为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人
子然的具体工作,是帮助一些自闭症孩子,通过绘画的方式,实现自我的表达,提升生活质量。
“自闭症的孩子,他们想说,但没法说,我经常看到那些孩子自残,拼命地打自己,敲头啊、敲桌子啊,他们没法说,没法说清要什么、哪里不舒服。家长在一旁,也只能干着急。对他们而言,排解很重要,我会给他们画纸,给他们笔,孩子们很快就会进入绘画状态,画完后,我们机构会从专业的角度,从用色、构图、题材,联系他们的日常行为,综合判断他们的情绪,艺术就是他们的表达通道。”
子然不止一次地提到,一个妈妈对自己的触动。
(图片来源:千图网)
“十年前,她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自闭症,跟我说,当时想抱着孩子往楼下跳。十年后,她的孩子情况好转,她也变得更有耐心。孩子去打球,看到别人抢她孩子的球,她不干预,我问她不着急吗?她说着急,但是你不可能事事都去干预,你一定要让他自己成长。每次出门,她都让孩子査找公交路线,她跟儿子说,你让妈妈上车,妈妈就上车,你让妈妈下车,妈妈就下车。走错了,就重来,没什么。她不将自闭症的事实告诉孩子,认为儿子不能以此为借口,去逃避自己的成长。这个故事对我触动特别大,我问她,如果让你对儿子说句话,会说什么?她说,我一定会说谢谢他,十年后,我希望他成为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人”。
这个妈妈的经历,让子然意识到公益组织的意义,意识到关注特殊人群,就是关注背后的整个家庭,“一个孩子身上的东西,不管他特不特殊,正不正常,他投射出来的,肯定是背后的家庭”。
(图片来源:千图网)
内心反而获得了一份持久的平和
当然,在公益机构的工作,也意味着风险。
“有一次,我目睹一个年龄和我相仿的年轻人,很强壮、高大,也很有才华,画着画,突然,整个人就冲了出去。我试图抓住他,但没有成功,抓的时候,我整个人都跟着倒了,我感觉自己没有干预的力量,第一次,我承认内心有深深的恐惧。”
尽管如此,子然在公益机构的工作,还是一直持续到了大学毕业,这段经历,显然帮助她实现了更快速的成长。“通过这个机会,我迅速地逼近生活真相,对人性的丰富有了更多的体察,懂得了理解是面对生活的一种方式。”
更难得的是,通过公益组织的兼职,在直面人生残酷的一面,见识到生活中更多的无奈后,子然内心反而获得了一份持久的平和。
(图片来源:千图网)
“通过不断地接触那些特殊孩子,我破除了很多二元对立的成见,觉得没有什么不可以接受,我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设想一些东西。由这个群体,我突然对过去的很多事情释怀,包括那些中伤我的人,我突然明白,那些伤害我的人,肯定是经历过一些伤害他的事,才会用这样子的方式,投射到我的身上,理解到这个层面,我就能过很多关。”
她想起自己高中的时候,叛逆、极端。语文老师问她:“为何在高三成绩连续滑坡?”她直接甩过去一句:“因为是你教的。”老师傻了,“教了这么多年书,从来没有人这么说过,为什么?”子然直接回答:“你一直在教我标准答案,我如果照那个套路,我没法写,我写不了东西。”子然觉得高三时,自己给了语文老师不小的伤害,她突然想和老师见个面。
(图片来源:千图网)
心里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尽管妈妈对女儿并没有过多世俗层面的期待,但她还是希望女儿结束漂泊的状态,能找一份靠谱的工作,过一种稳定的生活。
子然对生活的物质层面,依然没有清晰的规划,但她对独立的空间,对精神的需求,始终清醒而强烈。她害怕自己从事具体工作后,日渐被世俗事务折腾到麻木,也担心自己被细碎的工作缠住后,丧失对精神的追求,像海绵一样被生活吸干。
她心里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子然没有婉丽、则良、沐光所承担的压力,他们一毕业就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面临生存的问题,背后的家庭,容不得他们有半点闪失,在被子女的教育吸干一个家庭的水分后,干瘪的父母,正等待孩子大学毕业以后的回馈。
子然没有这些生存烦恼,她所拥有的自由、从容,来自背后家庭的有效支撑。骨子里,她甚至不希望自己快点长大。“我很清楚,长大只是早晚的事情,如果保持足够的开放,去顺受生活的历练,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成长。更多时候,她像一个旁观者,对生活的认识和判断,除了来自知识,也来自她有意去看到的东西。她关注底层、关注弱势群体,不抗拒去深入底层,愿意以浸入的方式,去承担一些共同的遭遇。
在宿舍,尽管她感觉和那些姑娘不在一个世界,但完全不妨碍她对同伴的观察、理解和接纳,她早已习惯女孩之间甜蜜的相处方式。
我多次建议她去做一份具体的工作,鼓励她以更大的耐心去承受一份琐碎、卑微的工作,多坚持几年,漂浮的状态就可以落地,个体的进步也会快很多。
(图片来源:千图网)
保持对美的一种关照
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子然有着清晰的认知。
“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时代,但也不是一个很坏的时代。我无法说服自己被物质、金钱的东西麻醉,但对集体意识,我又不是特别信任,我不想沉沦在集体声音的里头,不想跟大家一起去怒吼、呐喊,我一直在规避一些东西。当别人都往前冲时,我反而是一个倒退的人,我愿意倒退一下,我觉得没有关系。我属于九零后,又不太九零后,我并不敢妄言,自己真正了解九零后,因为我是一个不太相信物理年龄的人,觉得很多东西可以跨越年龄。”
子然对于自己未来的生活状态,也有清晰的期待,“希望自己更加单纯,保持对美的一种关照”。妈妈衡量女儿生活状态的标准,是“体面、开心、干净、舒适,有能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说到底,横亘在子然面前的现实,是在物质和精神的天平上,她并未完全平衡好,她能够意识到精神的那一段,对现实中的她,始终牵扯得太厉害。如果说,更多来自农村的孩子,大学毕业以后面临的现实,还停留在解决生存问题,那么,来自城市中产之家的子然,她的烦恼,显然更多涉及个体的发展。
(图片来源:千图网)
请关注明日《我的二本学生》连载
在缺失母爱的环境下
她经历了怎样的成长
来看广西贵港女孩芳坤的故事
期待明天的分享
作者:黄灯
“二本学生作为全中国最普通的年轻人
他们是和脚下大地黏附最紧的生命
是最能倾听到祖国大地呼吸的年轻群体”—黄灯
未完待续
读书品人生
下一期我们在这等候您
欢迎向《阡陌的述说》栏目写信
阡陌的述说|倾听你的述说
可以是关于生活上的琐碎
也可以是关于情感上的困惑
更可以是关于工作上的压力
我们来回答你的问题
希望收到你的来信
解答你的困惑
注:以600字为限,可以尝试在300字内完成一个情感问题发邮件,我们将会择优选择回答。请以电子版形式发送至邮箱jjsn2207@126.com。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阡陌的述说”栏目
来源|《我的二本学生》节选
作者|黄灯
主播|李海洋
编辑|李滟
责编|康轩山
主编|张玮
监审|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