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丨两场“部长通道”,6位部长回答的21个问题背后,聚焦了哪些社会关切?
3月8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回答完一道关于国家水网的问题之后,十三届人大全国五次会议的第二场“部长通道”结束了。
而李国英回答的这个问题,也成为本届人大的最后一场“部长通道”最后一个问题。
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总共举办了第15场“部长通道”。在这15场“部长通道”上,一共82人次受访。自2020年以来,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部长通道”依然开启,做到了要素不减、质量不降。
这是部长通道主持人对于这五年来的“部长通道”简要的“五年总结”。
话很简短,透露的信息却很丰富。
2022年,是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第三年。和去年全国两会一样,今年依然是两场“部长通道”,六位部长亮相,和梅地亚中心的记者们“隔屏相望”,坦率交流。在这个会议议程被有效精简和压缩的大会上,两场“部长通道”部长们交出的提问答卷却依然精彩。正如主持人所总结的,问题和回答的含金量不打折扣。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财政部部长刘昆、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和水利部部长李国英,3月5日和3月8日的“部长通道”上,这六位部长先后亮相。其中一位部长是履新后首次出现在部长通道上。他们回答问题的背后,聚焦的是普通市民对于宏观经济政策、减税降费、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中小企业以及防汛形势等重要问题的关切。
▲梅地亚中心分会场
第三次“视频连线”的“部长通道”:
五位部长与去年一致,水利部部长李国英首度亮相
已经第三次通过视频连线和部长们“面对面”的记者们,显然已经习惯了这种交流方式。见面的方式只是一种形式,关键在于交流是否足够畅通有效。
两场“部长通道”亮相的六位部长中,有五位是“老面孔”。在梅地亚中心,记者们再度见到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财政部部长刘昆、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和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值得一提的是,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自2018年以来,已经第四次登上“部长通道”了。
自去年3月履新之后,水利部部长李国英第一次亮相“部长通道”。
水利部部长走上“部长通道”,或许与去年部分地区的严重洪涝灾害有关。李国英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介绍了他上任第一年即面临的大考。去年,长江、黄河、海河流域漳卫河、嫩江、松花江、黑龙江、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相继发生洪水,特别是进入秋季,黄河中下游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秋汛,海河流域漳卫河发生了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的秋季洪水,汉江发生了7次超过1万立方米每秒的秋季大洪水。与此同时,珠江流域特别是东江、韩江流域发生了60年来最严重的旱情,来水量减少七成以上,珠江三角洲城乡居民供水安全受到严峻挑战。
全国减淹城镇1494个次,减淹耕地2534万亩,避免人员转移1525万人……李国英用一组翔实的数据介绍了去年防汛抗旱的成效。
今年汛情会如何?李国英介绍了今年汛情的初步趋势性研判。我国北部、南部发生洪水的可能性较大,北部大于南部,中部地区发生干旱的可能性较大。对于今年的“仗”,李国英笑着表达了他的信心:坚决打有准备之仗、有把握之仗。
六位部长回答的21个问题:
从经济增长预期到防止规模性返贫发生……中小企业为何被数次提及?
两场“部长通道”,6位部长总共回答了21个问题。
在今年全国“两会”,和去年一样,依然因为疫情常态化防控,节奏被大大加快、诸多议程被大幅缩短。那么,为什么今年是这六位部长走上部长通道,接受媒体采访、回应社会关切呢?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刚刚发布,公布了今年5.5%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第一场“部长通道”随即举行。而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率先“出场”。他对于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明确给出一个“定心丸”答案。去年的“部长通道”上,何立峰曾连用四个“有”来表达态度。今年,何立峰一连用五个“有”表达了信心:“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继续保持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向未来。”
这个开场的回答,铿锵有力。
减税降费、赤字率下降到2.8左右……提给财政部部长刘昆的全部三个问题,都和当时刚刚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关。而刘昆在回应减税降费问题时明确表示,2022年退税减税金额预计将达2.5万亿元,规模为史上最高。而这么做最重要是“留得青山,赢得未来。”财政部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细化出台政策,扎实做好有关工作,让减税降费的“真金白银”尽早落到企业,惠及个人,更好实现“放水养鱼”“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
▲红星新闻记者提问农业农村部部长
而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则回应了红星新闻记者有关“如何防止规模性返贫发生”的问题。他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而这个明确的态度,早已经通过“部长通道”传达到了四面八方。
在3月8日举行的第二场“部长通道”上,记者们和部长们都特别关心中小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还要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
对此,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强调,创新不问出身。对中小企业,重点是怎么能够在科技创新方面、在专门产品方面有自己的特长,通过科技创新能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则介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中小企业的比例虽然不高,但是营收增速、利润率和发明专利成果占有量都分别达到了规上工业中小企业的2.2倍、1.4倍和3.4倍。肖亚庆提出,进一步扩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规模和范围,今年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准备再培育3000家以上,带动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万家以上。
肖亚庆表示,制造业行业领域里有千军万马的中小企业,形成了大企业、中企业和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制造业生态。要在维护和培育生态上下功夫,特别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
此前,根据新华社消息,1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政府工作报告座谈会。其中,北京大学刘忠范就培育大中小企业有机结合的高科技产业生态提出建议。李克强对此回应,政策还要加大对中小微科技企业支持,激励科研人员更好创新,让成果转化更加顺畅。
对于中小企业的关注,显然已经成为了部长们的共识。
两场“部长通道”落幕,主持人留下一句话:“期待明年春天的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我们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相见。”
这是一个美好的期待,就如同主持人去年说过的那句话,“共同期待下一个无疫的春天。”
不管是能够相见的“面对面”,或是暂时无法相见的“隔屏相望”,都改变不了“部长通道”背后同样的含义——面对社会关切及时回应及时发声。
红星新闻记者赵倩实习记者胡伊文北京报道
编辑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