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停从管控人员和社会面查出感染者?吴尊友详解
当一个城市发生新冠疫情后,大家都期盼着政府相关部门通报的单日新增感染者人数比前一天有所下降,最好是连续多日下降,看到疫情朝着控制的方向发展。这波由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引发的新冠疫情却很怪异,即使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封控、管控、频繁核酸筛查、居家办公等综合防控措施,在一段时间内,每天仍然有一定数量的新增感染者从管控的人员中发现,一定数量的新增感染者从社会层面发现。人们不禁要问,封控区和管控区的人员不是都已经隔离管理了吗,为何还不停地查出新的新冠感染者呢?全市范围内不是也已经连续一段时间开展了多轮全员核酸检测,怎么还不停地发现社会层面新的新冠感染者呢?
一是感染者处在检测的“窗口期”,即他/她刚刚感染新冠病毒,在核酸采样时,还没有开始向体外排出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即假阴性,并留在了社会上,由他/她造成的传播,就形成了新的社会层面感染者。
二是漏检,虽然防控要求筛查的区域是全员核酸筛查,但因种种原因,有部分人就是没有能够参加核酸检测,虽然安全码软件的“弹窗”功能(仅限于智能手机使用者)可以协助督促大家都做检测,如果他/她不去公共场所,“弹窗”对其也没有多大影响。
三是采样质量问题,感染者去做核酸检测采样时,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咽拭子没有能涂抹到鼻咽部位的周边,未能采到符合要求的标本,出现假“阴性”。
四是间歇性排毒,有些感染者不是持续地向体外排出病毒,而是间歇性排出病毒,感染者在做核酸采样的那个时点刚好不排毒。
一听到社会层面存在隐匿性传播,大家就非常担心,以为社会上还有很多隐匿的感染者没有被发现出来,即使开展了多轮核酸筛查,还持续出现社会层面隐匿性传播。
出现隐匿性传播,一般有两种可能。
一是排毒时间相对比较短的无症状感染者引发的。一般来说,无症状感染者感染新冠病毒后,其排毒时间相对比较短,大约为3-5天。当无症状感染者,甲某,把病毒传染给健康人,乙某,在乙某被诊断新冠感染后,回头再找到感染者甲某时,甲某已经康复不再排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显示乙某为没有源头的隐匿性感染。
二是间接接触造成的感染。尽管接触污染的物体表面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仅相当于人与人近距离接触飞沫传播的千分之一,如果不注意手卫生,间接接触造成的感染,也往往成为没有源头的隐匿性感染。
对于上述几种情景,可以通过高频率的多轮区域核酸检测手段,把社会层面的感染者,包括社会层面的隐匿性传播,挤压干净。对于连续多次都没有筛查出阳性的区域,核酸检测的频率可以放宽,比如一周一次;对于近期,比如三轮筛查,任何一轮中出现过阳性的区域,可以增加核酸筛查频率,一般要求每轮核酸筛查的间隔时间,要短于病毒传播的代间隔,奥密克戎毒株传播的代间隔平均为3天,即核酸筛查可以隔日检测或每日检测。
来源:吴尊友ChinaCDC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