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抗疫为何遭遇曲折?梁万年回应
4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坚持“动态清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谈到上海疫情出现曲折时表示,现在上海疫情防控还处在关键阶段,但从报告的病例发病曲线来看,处在下降阶段。实际上还是在高位上平缓下降,这表明疫情防控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策略正在发挥作用,有效遏制了上涨势头,出现了好转迹象。但是,上海每天的发病数还在万例波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发布会现场
梁万年说,这么大一个城市,当疫情快速发展的时候,如何真正做到“四应四尽”,该检的都检了,该发现的阳性和密切接触者,该收治、该管理的都管理了,该治疗的都进行有效治疗了,这些方面是需要充分准备和充足资源保障的。如果不够,对于阳性感染者、确诊病人、密切接触者或者次密切接触者而言,没有实现“床等人”,仍然滞留在社区,势必会造成家庭内甚至社区的传播。资源如何有效保证实现“四应四尽”,实现“床等人”,这对上海也是一个挑战。
“但很高兴地看到,上海市正在向这方面迈进,医疗救治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方舱基本实现‘床等人’。这些是有一个过程的,前段时间上海比较艰难,其实和城市特点、疫情传播快的特点、我们整体资源的容量,还有人口流动性等方方面面都是有关系的。”
梁万年表示,上海和北京都是特大城市,人口基数大,人口密度大,人口流动性也大,这给防控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上海有近2500万人,要组织一次核酸检测,落实某一个抗疫措施,需要系统周密、大量资源配置和动员协调才能有效完成。从市级政府到区,再到具体落地的街道、居委会,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是一个难点。不像一些其他城市和局部地区,很快就能够做到、做好。
梁万年还提到,特大城市抗疫,要求要有强大的抗击病原体的能力,学术上经常讲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这个系统抗击能力和容量是多大,比如核酸检测能力,对100万人口城市的核酸检测能力和对2500万城市的核酸检测能力,要求是不一样的,就是容量不一样。在不够的时候,时间就会长,够的时候,可能24小时就完成。所以,这一块又是一个挑战。此外,抗疫的时候还要保证城市生命线的运行,还有一些必需的水、电、煤、气、公共安全等保障经济运行,保障老百姓正常的生活。比如,快递小哥、必要的交通、医护人员救治、社区的组织人员和志愿者等,这种必要的人口流动性还是存在的。由于上海存在广泛的社区传播,这种人口流动势必也给防控带来更大的风险。
梁万年说,上海人口密度大,疫情发生后到现在,是广泛的社区传播,这种广泛的社区传播采取措施,和在一个局部的点、一个局部的区域性聚集性疫情相比,防控难度更大。所以,时间可能比较长,采取的力度,比如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筛查策略等会需要更长的时间,更频繁一些。
红星新闻记者吴阳北京报道
编辑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