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玉成中国”?《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出版
考古发现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玉,也是最早使用玉、琢磨玉,并将玉器作为礼器的国家。无论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还是良渚文化,玉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地位都极为突出。
12日,《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新书发布会在良渚博物院举行,该书主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叶舒宪,著名考古学家、良渚古城发现者刘斌,该书出版方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蔡欣等嘉宾一同探讨玉文化在中国近万年的交流与传播。
据介绍,该书介绍了查海、红山、仰韶、凌家滩、良渚、龙山、殷墟、三星堆等30余处史前及夏商时期的遗址,以及上述遗址所出典型玉器的造型、工艺、用途等,反映了古人的精神信仰并呈现了玉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从左至右依次为蔡欣、叶舒宪、刘斌
何为“玉成中国”?叶舒宪表示,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在中国版图的东南西北四极大方向上都分布着美玉矿藏;从文化基因的角度来看,玉文化从发端至今,在中国构成了一万年左右的以玉器为主角的历史叙事,玉文化分布的版图范围,至少在4000年前就已经达到甲骨文使用范围的十倍以上。
刘斌提到,在距今8000-7000年前后,东北地区查海遗址的玉文化便与今天环太湖流域的玉文化间存在着密切的交流;在距今6000-5000年前后,东北地区红山遗址的玉文化与今天安徽、上海地区的玉文化间同样存在交流;距今5000-4000年前后,良渚玉器与今天的山西、陕北、广东等地遗址出土的玉器存在的共性,对夏商时期的二里头、三星堆文化的玉礼器也产生影响。
叶舒宪对此表示认同。他表示,玉礼信仰这种文化认同,驱动了中国统一文明的形成,前后用了大约6000年的时间,这是一种缓慢的、强调友好合作的非暴力理念,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和平基因。叶舒宪认为,玉璧、玉琮等典型良渚文化的玉礼器不仅推动了环太湖地区礼制制度的统一,还在后来辗转传播到中原地区,奠定了夏商周国家的玉礼基础。
红星新闻记者毛渝川任宏伟图据出版方编辑曾琦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