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口述史》:献礼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
1903年,鲁迅在译完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后写道:“导中国人群以行进,必自科学小说始。”从那时起,科幻在我国发展已走过一百二十年,科幻文化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开枝散叶,结出丰硕的成果。
近期,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成都时代出版社的人文出版品牌另起一行,携手专业科幻机构八光分文化,联合推出重磅图书《中国科幻口述史》(三卷本),以图像和文字,记录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中国科幻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名家巨擘所走过的路程,全方位展现中国科幻发展历史,生动再现中国科幻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最终迎来世界科幻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的逐梦征程,献礼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其中,出版于2022年末的第一卷已先行上市,预计在今年世界科幻大会启幕之前三卷本出齐。
2016年以来,八光分创始人杨枫带领团队启动了中国科幻口述史项目,以采访、拍摄驻川中国科幻巨擘为起点,于2017年结集出版《追梦人——四川科幻口述史》,该书相继获得第9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非虚构作品金奖”和第29届银河奖”最佳相关图书奖”。
遗憾的是,《追梦人》中部分采访对象如周孟璞、流沙河等,在做完口述史之后溘然长逝。这一点让杨枫前所未有地意识到此项目的“抢救”属性——必须与时间赛跑,抢救保存珍贵的科幻口述史档案,同时也为中国科幻的研究和探索积累史料。
2021年底,成都申办世界科幻大会成功的消息传来,作为申幻的重要助力团队之一,八光分准备向首次来到中国举办的世界科幻大会献上一份厚礼,重启中国科幻口述史这一“抢救式”采访项目便提上了日程。
另起一行品牌联合创始人侯雯雯是前一本《追梦人》的读者,在得知杨枫团队有意重启这个”抢救式”口述史项目之后,积极促成了此次合作。双方决定做一套三卷本精装版《中国科幻口述史》。
五年之后重启的抢救式采访项目,对此前已有的文图内容进行了大量、细致的修订增补,仅第一卷就更新图片近百张,在史料的珍贵性、图片的丰富性、信息的准确性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此外,还新增十余位采访对象。全书二十余位采访对象,除了“何(何夕)慈(刘慈欣)康(王晋康)松(韩松)”等当下蜚声国内外的科幻作家,亦有一手缔造《科幻世界》神话的前行者杨潇、谭楷;既有97岁高龄的王麦林、92岁高龄的萧建亨,也有已经辞世的王晓达(1939.8.8-2021.2.24)、杜渐(1935.4.2-2022.8.22)等功勋卓著的老前辈,移针匀绣地编织出细密的新中国科幻史全貌,献礼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
出版于2022年末的第一卷包括有7位名家:《科幻世界》杂志社首任社长杨潇和首任总编辑谭楷、文化大家流沙河、科幻学者/作家/教授吴岩、知名科幻作家王晋康、刘慈欣,以及他们背后的重要科幻推手姚海军。
1979年,成都,杨潇如何把一本濒临倒闭的《科学文艺》,做成了后来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期刊《科幻世界》?1997年,北京,五名美国、俄罗斯宇航员空前绝后地同时被请到中国参加国际科幻大会,时任科幻世界杂志社总编辑的谭楷为他们准备了什么惊喜?“中国科幻四天王”中的刘慈欣和王晋康交情如何?最初,《三体》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三体》之后,刘慈欣下一部写什么?从林场工人到“中国的坎贝尔”,打造传奇的重要推手姚海军,自己如何也成了世人眼中的传奇?
七位科幻名家的集体回顾,带读者在聊天中读懂中国科幻发展史,身临其境感受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以史为经,以人为纬,间或不同受访者的彼此印证、交叉描述,跨领域、多视角地展现中国科幻所走过的半个多世纪艰难而辉煌的历程,透射出中国科幻事业艰难却坚定的足迹,充分见证中国科幻人历久弥坚的执着与情怀。
如同科幻大家阿瑟·克拉克所说,是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人类区别于变形虫,因为变形虫永远想象不出大象,更别说创造大象了。希望作为想象力和创造力载体的科幻文学,能够为城市书写更好的未来,引领人类通向更美好的世界。
红星新闻记者毛渝川蒋庆编辑毛渝川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