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资金即将落地!让农村变美变富
城市和乡村最直观的区别是啥?
是收入的多寡、知识的高低吗?
都不是!而是目光所及之处
整齐的街道VS泥泞的土路
漂亮的楼房VS杂乱的房屋
一尘不染VS满街的苍蝇
这些直接影响到百姓的幸福感。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是要让好政策落地,更要用真金白银来保驾护航!
“健康意识”首次出现,全面提升村容村貌
从2014年提出“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到2018年“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面貌发现着巨大的变化,2019年中央再一次将“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划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
为了更好地将改善村容村貌政策落到实处,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广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力打造美丽宜居村庄和创建最美庭院,从而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
除了追求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的培养,也是打造最美村容村貌的关键部分。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环保理念。
财政补贴助力乡村环境治理
乡村的建设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今年的“一号文件”特别提出将设立中央专门资金来支持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此次财政支持力度较往年有了明显的增强,范围也有所扩大。建立以地方为主、中央补助的政府投入机制,使补助体系更加全面、更加系统化。
“厕所革命”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在一号文件中多次出现。今年,中央财政对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等给予补助,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给予奖励。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现在的厕所冲完水之后,一点异味都没有。”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伊家村,村民宋进华告诉记者,解决了厕所这个农村卫生“痛点”之后,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像城里人了。
在北方农村,“两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半边”的旱厕曾经是厕所的主要形态,厕所卫生问题也成为影响乡村环境、人们生活品质的主要短板。近年来,山东省在省、市、县三级财政的补助下,大力推动农村改厕改卫,全省累计完成改厕1000余万户。农村旱厕臭气熏天、蚊蝇乱飞的尴尬正逐步成为过去式。
不仅在“厕所革命”方面,农村危房一直以来影响着村容村貌、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样势在必行。为了继续推进农村危房的改造,一号文件中提出要鼓励地方将管护费用纳入财政预算。2018年,临洮县农村危房改造的补助标准是每户2万元。在维修房屋、提高房屋稳固性和使用年限的同时,临洮县住建部门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房屋进行了风貌改造,真正让贫困群众住得安心、舒心。
在公共设施方面,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向村庄延伸,推进宽带网络的提速降费将为广大农民带来现实的福利。此外,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经费投入机制,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将为村民的生活提供最有效的生活保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治理,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划重点:不止为更美,还会更富!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三农发展的全方位目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第一当然是为了让农村变得更美,可深层次来说,也是为让农民变得更富。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就是在为广大农村指明方向。
当下,乡村休闲旅游已经成为多地农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有效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而美丽宜居的人居环境,是乡村旅游能够吸引人气、聚集人气的首要基础。
只有垃圾少了、街道干净了、厕所便利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才能让人愿意来、来了就不想走。只有拓宽造血途径,才能真正抵达美丽宜居的乡村愿景。
案例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臭水塘变身莲花池。
三年前,余杭区运河街道因为养殖温室甲鱼和黑鱼成为臭水池。“五水共治”在全省推开后,运河街道决心铁腕整治,改变产业方向,转向荷花种植,一举清退2400亩甲鱼塘和黑鱼池,取而代之的是3100多亩莲池。莲藕浑身都是宝,单是采藕带,亩均毛收入就有万元左右。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鸬鸟镇蜜梨也成为最佳伴手礼,农户们一改往日只会种梨不会卖梨的状况,半数以上的销量都可以被旅客消化掉,销路问题得以解决。余杭成功地让美丽乡村变身美丽经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来都不是一句空头口号,而是习总书记着眼于长远发展的深刻见地。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继续发力,只为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干货,不可错过!
↓↓↓
2014-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人居环境政策集锦
一、政府方针及财政支持
(1)总方针政策
2014年—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
2015年—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2016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2017年—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2018年—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019年—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
(2)规划编制
2014年—加快编制村庄规划,推行以奖促治政策。
2015年—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规划,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力。
2016年—科学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提升民居设计水平,强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
2017年—加快修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大力推进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3)财政支持
2014年—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住户付费、村集体补贴、财政补助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制度。
2015年—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扩大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试点范围,重点支持村内公益事业建设与管护。
2016年—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逐步把农村环境整治支出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中央财政给予差异化奖补,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长期低息贷款,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专业公司一体化建设运营机制。
2017年—提高补助标准,集中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等重点对象。
2018年—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安全住房保障机制。强化新建农房规划管控,加强“空心村”服务管理和改造。
2019年—建立地方为主、中央补助的政府投入机制。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允许县级按规定统筹整合相关资金,集中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整改与完善
(1)垃圾污水治理
2014年—以治理垃圾、污水为重点,改善村庄人居环境。
2015年—继续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加快推进农村河塘综合整治,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整治,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和改厕力度,加快改善村庄卫生状况。加强农村周边工业“三废”排放和城市生活垃圾堆放监管治理。
2016年—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5年专项行动。采取城镇管网延伸、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等多种方式,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厕。
2017年—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选择适宜模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和改厕。开展城乡垃圾乱排乱放集中排查整治行动。
2018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种举措,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结推广适用不同地区的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加强技术支撑和指导。
2019年—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2)公共服务设施
2014年—实施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加强村内道路、供排水等公用设施的运行管护。以西部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和安全管理,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2015年—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搞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2016年—发挥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作用,支持改善村内公共设施和人居环境。
2017年—深入开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工作,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推进建制村直接通邮。推进光纤到村建设,加快实现4G网络农村全覆盖。
2018年—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努力补齐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2019年—中央财政对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等给予补助,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给予奖励。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3)安全隐患
2014年—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标准,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与保护,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在地震高风险区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2016年—开展农村宜居水环境建设,实施农村清洁河道行动,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2019年—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解决农村“吃水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
(4)村庄整改
2015年—有序推进村庄整治,切实防止违背农民意愿大规模撤并村庄、大拆大建。
2016年—继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以奖促治政策,扩大连片整治范围。普遍建立村庄保洁制度。
2017年—完善农村危房改造政策。
2018年—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新建农房规划管控,加强“空心村”服务管理和改造。
2019年—鼓励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简便易行、长期管用的整治模式,集中攻克技术难题。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注重实效,防止做表面文章。
三、乡村建设
(1)传统村落文化保护
2014年—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抓紧把有历史文化等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保护名录,切实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
2015年—完善传统村落名录和开展传统民居调查,落实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规划。
2016年—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
2017年—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实施重点文化惠民项目,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在农村地区深入开展送地方戏活动。支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2019—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注重保持乡土风貌,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2)美丽乡村建设
2014年—因地制宜发展户用沼气和规模化沼气。
2015年—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
2016年—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模式。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努力建设农民幸福家园。
2017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创建。推动建筑设计下乡,开展田园建筑示范。
2018年—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开展田园建筑示范,培养乡村传统建筑名匠。
2019年—广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3)绿化生态乡村建设
2016年—全面启动村庄绿化工程,开展生态乡村建设,推广绿色建材,建设节能农房。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建设。
2017年—实施农村新能源行动,推进光伏发电,逐步扩大农村电力、燃气和清洁型煤供给。
2018年—实施乡村绿化行动,全面保护古树名木。推进北方地区农村散煤替代,有条件的地方有序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和新能源利用。
2019年—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